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4-04-13 16:39:5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3篇[本文共7948字]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每一条大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文本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精美隽永,具有不同凡响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性价值。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设计理念】:以读代讲,读中明意,读中懂理,读中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再识季羡林,初识文本内容。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的是谁?

2、季羡林爷爷曾告诫我们学习要几贯通?分别是什么?

3、请你向同桌介绍季老先生。谁来给大家介绍季老先生?

师:你介绍得真清楚,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获得这些信息的?(到网上查找需要的信息是个良好的学习方法,在课外学习中可要经常用呀!这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就是季羡林,他年轻时曾在德国留学,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四、五十年后,当他再一次来到德国,故地重游,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文章。大家一起读课题!(引导读出不同的语气:多么不可思议的民族风情,这种风情令人赞叹不已!)

二、学习生字词语,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1、听朗读。(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德国的独特民族风情,请同学们注意听,仔细想。)

2、学习生字、词语。认读生字,指导写字。强调多音字:莞。读准轻音:脊梁。指导写脊梁的“脊”字。

3、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相信你会把课文读得更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喜欢的地方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1)文中哪几段是写作者留学时的,哪里又是写他第二次故地重游的。(2)作者第二次重返德国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动笔画一画。

4、指名汇报。(文中二、三自然段是写作者留学时的,第四自然段写他第二次故地重游的)

5、作者第二次重返德国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品读课文,感悟文章内涵

(一)感悟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

1、第一自然写了什么?我们来学习第一自然段。

(爱美大概是人的天性吧!作者在谈什么?美…花…点明德国是爱花的民族。)

2、引导朗读。小结:季羡林不愧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这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二)感受景色之“奇丽”。

师: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吧!(课件:学习提示)

1、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用~~画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圈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2、根据学生汇报,品读重点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一起大声读。哪些词语体现景色奇丽呢?小组交流,预设汇报。(课件提示)

(1)花团锦簇多么富有意境的词语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花团锦簇是怎样的景象呢?说一说,你想到的画面。

这么多花儿竞相开放,一朵挨着一朵,一簇拥着一簇,非常华丽,这就是——花团锦簇。

(2)姹紫嫣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五颜六色的花儿开得非常的鲜艳美丽。(出示图)这就是——姹紫嫣红。作者的用词多么生动啊!

(3)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景色奇丽的呢?花的海洋仅仅只写出了花美吗?还有什么特点?(花多)描写花多的词语有哪些呢?

(4)“山阴道”在浙江绍兴郊外一带,那里的景色特别优美。

(5)应接不暇在这篇课文中还包含着观花的人一种怎样的情感呀?(观花的人被眼前的奇丽景色所陶醉,舍不得错过一处景物。)

师:体会的多好啊!同学们,我们就应该像这样,不仅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懂文字所蕴藏的情感。

(6)走过任何一条街……同学们:走过任何一条街,也就是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 。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也是。走过每一条街,大家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户前同样是。真是应接不暇呀!

3、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啊!请你用朗读告诉大家。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的朗读把老师带到这样的境界里(出示德国风光图)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到底是怎样的奇特的民族,创造了这样奇丽的景色?我们下节课又来研究。

五、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把生字所在的词语抄写两遍,把课文认真读两遍。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听写生字词。

2、订正(注意对难写字的指导,如“脊”“嫣”“暇”)。

3、回顾前课:同学们,我们知道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其实德国还有很多让人向往的地方。(出示图片)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座城市因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而举世闻名。这所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在1935年,二十五岁的季羡林,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德国这块土地──他的第二故乡,感慨万千,由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前节课我们领略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品读课文,感悟文章内涵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鲜花给我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颇耐人寻味的是怎样的奇特的民族,创造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课件提示)

(一)感悟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 ……此处隐藏3671个字……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大师季羡林。季老先生193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于1935年到德国留学。这一去就是十年。十年间,他曾被德国一种奇丽的景色所吸引,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用“ ”画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生默读全文,画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

生同桌互读自己画的句子———指名读

[点评:在读准字、词、句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读,学生们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读正确、读流利的教学目标自然达成,了无痕迹。之后,引导学生默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画出文中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利于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学习习惯,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课件,生仔细观察七个生字。2.生交流容易出错的字,师相机板书:脊、嫣、暇,生观察三个易错生字在田字格内的位置。3.生在练习本上书写。4.将部分学生的生字在展示台上展示、欣赏——— 再次书写。

[点评:识字写字环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将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只是将容易出错的“脊、嫣、暇”做示范指导。展示欣赏环节,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对照自己,找到差距,再次书写,一定会越写越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词句。2.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重点语句;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媒体】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1.听写词语:脊梁、莞尔一笑、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生检查———互查———和大屏幕对照查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品读感悟

生默读第一课时自己画的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并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内容相机指导。(板书:奇丽)

第三自然段:

1.生自读,找出本段中描写奇丽景色的词句。交流、朗读相应词句。2.你从这些词句当中感受到了什么?(花的多/花的美。)教师提示:我特别喜欢玫瑰,于是就在自家临街窗户外面摆放了一簇簇漂亮的红玫瑰,你呢?学生想象交流。3.师配乐范读———生配乐朗读———试着背诵。

[点评:这段文字丰富柔美,教师通过“我在自家窗户外摆放了漂亮的红玫瑰”的提示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充分想象、静心欣赏的情境。学生们在想象交流中抒发真情,在一幅幅语言描述的画面当中舒心徜徉。配上音乐,整个课堂令人心旷神怡,学生自然而然地被这样的美景所打动,也自然而然地感悟、积累了优美词句。]

第二自然段:

1.这道奇丽的景色令当时在德国留学的作者感到吃惊,感到特别,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德国人养花的特别之处。生默读第二自然段———交流德国人养花独特之处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看到花的脊梁。) 2.引导生用一个词来概括此时读到这里的感受。

(惊讶/不可思议……) 3.出示: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种花是让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生接读与女房东的对话。交流女房东此时的心情。

[点评:这段话是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多么奇特的民族”的具体阐述。通过学生自己的读,来发现德国人养花的独特之处,又抓住女房东的“莞尔一笑”,来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女房东的心情,学生不禁会被女房东的“莞尔一笑”所打动,所感染,也会由衷地发出赞叹,非常巧妙地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三句话。]

师引读到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生联系上下文交流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2.引读二、三自然段:

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正是因为这样的境界,让我们见识到了如此奇特的民族———(生读第二自然段)正是因为这样的境界,让我们欣赏到了如此奇丽的景色———(生读第三自然段) 德国人“我为人人”———(生读第二自然段) 有了“我为人人”的前提,才出现了“人人为我” 共创的奇丽景色———(生读第三自然段) 3.生交流对“颇耐人寻味”的理解。

4.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5.同学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努力创建和谐的班级、校园;父母、亲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努力创建和谐的家庭;每个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起创建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家园。此刻,再读这句话,相信一定会更“耐人寻味”。6.师生接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点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是本课的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这样一个过程,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又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一举两得。同时,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诗意般地对话环节设计巧妙,在逐步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也使整个课堂自然流淌出对德国“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的由衷赞叹。]

第四自然段:

1.时隔四五十年,季先生再次来到德国,面对主人热情的询问,他这样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生交流。2.出示: 四五十年后的今天,我又回到德国,发现了很多变化。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向上看,发现,是啊,始终没有改变。(生根据提示,想象说话) 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特) 3.此时,作者也仿佛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又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他的梦里可能会有什么?

   生想象交流。

[点评:通过一个“小练笔”的环节,引导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基础上,再次复现第三自然段中奇丽的景色,将学生的课堂积累及时展示和应用,又再次强调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品质。]

三、拓展延伸

1.出示季羡林先生《重返哥根廷》部分内容,师生欣赏。生交流自己欣赏过后的感受。

2.季老先生早已把德国哥根廷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而同时,这个奇特民族的人们美好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里,一种奇丽的景色深深烙在了季老先生的脑海中,那就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我们也牢牢地记住一样一个奇特的民族,记住颇耐人寻味的一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3.引导学生课下摘抄文中的优美语句。查找《重返哥根廷》一文,并细细地品读。(全课结束)

[点评:文章以“作者也仿佛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又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来结尾,给师生留下了一个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设计中,师生共同来欣赏搜集到的《重返哥根廷》相关材料,有助于学生更深一层地走近作者,走近哥根廷。最后通过师生的对话再次诵读课题和文章主旨,意味深长。再引导学生课下阅读《重返哥根廷》,将课堂的内涵进一步扩大,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相关链接阅读的习惯,将有效地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3篇[本文共7948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