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偶记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往事偶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段时间应要求读了陈岱孙先生的《往事偶记》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发。平实的`笔触中,回忆其少年求学、归国治学的经历,以及与叶企孙、金岳霖、周培源等诸位同道好友的往来;更以一个学者的眼光,记录下了所经历的大时代,其中关于私塾与专读生制度、教授治校制度以及西南联大的诸多回忆,多有不同的人文学者的客观描述与理性观察,独具价值。
这是一篇随笔,却让人有的浅浅的思考,很适合睡前阅读,跟随陈岱孙先生的文字,去感受他当年生活的点滴。他的文字有一种平和的感觉,睡前放空心,读一读,随后轻松的进入梦乡。书中一共有23个篇章,说起过关于私塾与专读生制度,也提起教授治校制度以及西南联大的诸多回忆,还有对多位文人的回忆,很理性,也很客观。过去的时代终究已离我们远去,但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文化精神却从未消失,我想能够在这存留下来的书籍中感受、寻找、思考,这也是一种对文化的敬畏与喜爱的方式吧。
第2篇:
乡
村
偶
记
永兴中学
周吉
我的家在永兴镇原何畈村一组,现为老柳河村八组,位于皂当公路南坡,溾水河北岸。在我的心灵深处,她是一个山清水秀,稻香鱼肥的鱼米之乡。
因工作关系,我在镇上的中学教书,尔来已有近三十年了,虽离家咫尺之遥,但也很少回去,昔日的童伴、乡邻都少有了来往。倒是近几年来党的富民政策推动了我村的发展,昔日的村舍、老宅都被小洋楼所取代,随着村级公路的硬化,我回家的时候便多了起来,几乎每个周末我都在乡村渡过。那里的童伴、乡邻格外亲切,那里的空气格外清新,那里的低碳生活更是让我不忍离去,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勾起我儿时的记忆。禾场、池塘、小河、蛙鸣,无一不让我梦绕魂牵。
开春的几场喜雨,浇得我心旌神揺起来。一到周末,我便回到了乡下,准备渡过几个温度、湿度都很适宜的夜晚。然而,那里的一切都似乎与心中的距离相去甚远,便添了些许怅然。要不,就随我去看看吧——
禾
场
我们村,有三个小湾,两个大湾。是湾,就有禾场。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屋前的禾场是专门为打禾和堆积粮草而平整的,小湾的小禾场是方形的或圆形的,近一亩地;大湾
1 的大禾场是长条形的有几亩地,随着房舍向前伸展。像一块巨大的砥石,周围杂草难生,被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它是大人们的战场,是村童的乐园。
夏秋之季,禾场上始终人欢牛叫,一阵阵吱吱呀呀的轱辘碾压声过后,就见父辈们用木耙扬起一串串金黄,此时此刻,除了沉浸在喜悦中的大人们外,最高兴的莫过于一群调皮的童伴,村童们在大人们的身边穿梭,在禾场上撒欢,在草垛里捉迷藏,在谷堆上翻筋斗,快乐得像小牛犊似的。夜晚家家户户在平坦、干燥、干净的禾场上铺盖乘凉、观星、闲谈、夜话、听老人们讲古老的故事,别有一番情趣。
到了冬天,整湾的孩子们在禾场里赶羊(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打撇撇(用香烟盒叠成的三角形纸片,能打翻对方为赢),最有趣的是打陀螺,我们可以在一展平洋的禾场上把陀螺从湾东头打到湾西头,从南头打到北头,那劲头,可惬意了。如果再来几场电影,那就像过节一样。
然而现在的收割,都是机械化作业,禾场失去了它打禾堆物的功能,也失去了它昔日的容颜:小湾、大湾的禾场尽废,杂草遍地,几乎延伸到门前。加上近来的几场大雨,禾场更是泥泞不堪,汽车、摩托车难以进出,就是人也得沿门前隔三差五的几块砖头,还要踮起脚尖才能走过,就莫说赶羊、打撇撇、打陀螺了。这种情景,与家家户户的小洋楼、湾旁的水泥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在乡人的熟视
2 无睹中更让我感到难受。
池
塘
正如有湾就有禾场一样,有湾就有池塘。每个湾的池塘在禾场的下边,小湾,池塘小,大湾,池塘大。那里,曾也有无尽的乐趣。
仍然是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每个湾的池塘是家家户户的吃水堰,所以经营得特别仔细,靠禾场的一面都用石头镶有驳岸,建有埠头,塘中养着鱼,岸边打着杨筒(即春天把杨树干插在岸边,当春即可发芽,几年后即成垂柳,农村叫这种植树方法为打杨筒)。夏天,浓荫便可歇凉,树上是蝉的天堂,树荫下是青蛙的游乐场。老了的杨筒中间会空,那又是啄木鸟、翠鸟的栖息地。老了的杨筒,隔几年锯掉,再换新筒,如是往复,是护坡、含水的好方法。
春天,阳光温暖,清风和煦,池塘挣脱了严冬的羁绊,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春雨滋润,塘水日渐丰盈,清澈明净,日光下彻,恍若无物。蓝天、白云,垂柳、桃花倒映其中,相映成趣。
夏天,又是村童的好时光。大人们在田里劳作,我们这些男孩们便在塘中嬉戏。那时候倒没有什么安全警示,没有安全意识的孩子们的生存能力倒特别顽强,那时候,男孩子人人会游泳。不游泳的时候,又可以钓鱼,池塘总是相当慷慨,每次都会给我们异常惊喜的回报,那是自然的馈赠,是
3 人们对池塘呵护的报偿。
冬天,人们闲下来了,也到了每年挑塘泥的时候。湾里的大小池塘一律抽干,家家户户分了鱼后,就该挖塘泥了。把塘中的泥返上来,挑到田里,既清理了池塘,又肥了田,一举多得。等到把几口池塘的塘泥挑完,传统的春节就在眼前了。塘中注入清水,干干净净正好过年。
如今,家家户户的水井和太阳能,让池塘失去了往日人们的亲睐,属于全湾共有的池塘,一家一户也懒得去管理与呵护,自家新推的鱼塘,加速着人们对池塘的疏远。由于年久失修,驳岸已跨,埠头不再,塘泥越级越厚,杂草几乎覆盖了整个池塘。池塘成了生活垃圾、废旧电池的倾倒之所,那舀起来几乎可以被我用来练书法的发黑的池水,让人不忍心看。这哪里是我曾经嬉戏、游泳、垂钓、饮用的池塘啊,它简直成了令人生畏的沼泽。
面对巨大的污染源,我的心在痛。
电
鱼
下午,天气晴了,气温一下子升了起来,到傍晚时分,像迈进了盛夏般,有点热力难当了。晚上,不知是目睹乡下旧物的感伤,还是气温上升的燥热,我难以入眠。披衣起床,走出户外,月亮还没有升起来,毕竟是上弦月的夜晚,眼力可达十几米开外。
沿着门前的小路,向南不足二百米,便是京山注入汉水
4 的溾水河,她蜿蜒曲折,淙淙流淌,她像养育我们的爹娘。
还是我孩提时代,这条河是河份制,即有河份的家族,才可以下河捕鱼。河份,有点像现在的股份制。那时,家族里设有渔会,规定在农历十月开河(此时农忙已完),第二年五月禁河(农忙开始)。开河时,渔会打三天集体汇鱼,家族里所有老小,都在渔会加餐。吃不完的,卖鱼所得归渔会所有,以解决家族与外族的纠纷、词讼以及天灾人祸等。三天后,各自出河,打鱼归各家所得。到来年五月禁河时,船具一律上岸,禁河期决不允许动船、网等捕鱼工具。但到热天人们可以下河摸鱼、用竹罩罩鱼,这是不分河份的,沿河人等,均可下河。盛夏的夜晚,人们在乘凉时,一时兴起,或三五成群、或全湾出动下河摸鱼。扑水声、吆喝声、嬉闹声、哄抢声、惊叫声此起彼伏,可谓人声鼎沸。我曾参加过多次这样的摸鱼活动,不过喜庆之中,被大鲤鱼撞伤下身的,被大鲑鱼刺伤肚皮的年年均有发生,但每年盛夏,人们仍乐此不疲。
我家是有河份的,爷爷和父亲打的鱼其时可谓堆积如山。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低,加上打渔期集中,老人们说,一到那个季节,打的鱼可以压断街。所以价钱相当贱,还不及小菜,故总是摆脱不了贫困。不过到我上学的时候,我的学费、笔墨文具,均来自于这条小河,她真可算得上我的再生父母。联产承包以后,河份制便消失了。
5 来到河边,就见小河上下均有星星点点的灯光,我知道那是人们在电鱼,即用电机打鱼。前几年电机是背式的,人们穿着下水衣,背着电机在河里电鱼,只局限于浅水。现在换了大功率电机,用船装了,在河里划动电鱼,深浅可及,鱼类无可幸免。
我向离我最近的灯光走去,一问,原来是湾里的强斌,他是我儿时最要好的伙伴。强斌听出是我的声音,把船划向岸边,上岸后,掏出香烟递给我,然后坐在地上,吸烟、休息、闲谈了起来。他说现在小河里鱼很少,加上迷魂阵(一种常年在水下捕鱼的大型固定网具)满河都是,想电到鱼很难。他还说,以前电鱼时,碰到不足半斤的鲤鱼、草鱼都放掉,就不谈小鱼了,而现在只要是鱼,都掳掠而归,哪怕是螺蛳也可以卖给养殖户作为甲鱼饲料。我探头看他船舱里的鱼,验证了他说的话。那里几乎什么鱼都有,有一斤多的“大鱼”,有不足一寸长的小鱼儿,还有鳝鱼、泥鳅,甚至还有几只青蛙,更让我我愕然的是就连癞蛤蟆也没放过!我感到不可思议。他解释说,癞蛤蟆十元钱一斤,永兴有几个餐馆买得还很好。他顺势拿起一条最大的鱼,塞给我带回去吃,我推谢了。同时我催他早点回家休息,要注意身体。他唯诺着划着船,远去了。强斌刚步入中年,身体愈发强壮,白天做完农活,晚上还要出来打鱼,第二天还要早起卖鱼,我真服了他那股劲头。其实他家的小楼是全村最漂亮的。
6 我沿路返回,此时田间的灯光多了起来,像鬼火一样在原野里游动,那是背式的电机在田里电鱼。我震撼于农民电鱼队伍的庞大了。而那种搜干掠尽、勤劳得几近疯狂的致富方式,我实在不敢苟同。
屠
蛙
第二天下午,阿三正在忙活,一手拿着刀和碗,一手提着蛇皮袋,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些生灵要遭到杀戮,但我万万没有想到他要杀戮的是尽人皆知而要加以保护的青蛙!估计那袋里有
三、四斤吧,——
三、四斤青蛙,是一笔多么大的自然财富啊!
我忍不住好奇,那杀戮的场面如何呢?
——他在那小池塘边举行杀戮的壮举。他穿一条短裤光着膀子,但在他的背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件背心印记,在烈日的暴晒下,皮肤泛红,和他的眼睛几乎一个颜色。
他熟练地从袋子里捉出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左手握住它的大腿,青蛙还在一个劲地往前窜,想挣脱这死神的手,但弱小的生灵怎么不无可奈何啊。他猛地将青蛙往俎板上一撞,青蛙便昏迷了,平躺在俎板上只是颤。我想此时的害虫是在跳舞了。这时一刀下去,蛙头断了一小截,随后右手在翻着的头皮上只一揭,顺势往后一送,左手上前拿住蛙嘴,右手捏住皮往下一拉,那皮便活脱脱地剥了下来,又用刀截去蹼脚,剔去肠肚,往碗里一扔,又去取下一只??碗里那白森森的肉裹在脆小的骨骼上,还在一个劲地抽搐??
7 我又问他怎么吃法。
他说:“拿去用清水一浇,放在油锅里一煎,趁热吃下,好吃的很哩!”说着,他咽了一口口水。
我的天!
后记:住在城里的人们,对喧嚣嘈杂的生活早生了厌烦之意,因而时常恋起家乡的老屋、禾场、池塘、小河??天天嚷着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要到乡下享受农家生活之乐,却总是找不到儿时的那种感觉,每每如此,总会生出些许惆怅。我想,这里的农民,除了要扶持、惠顾外,更应当接受某种教育,接受科学的引导,使他们永葆勤劳本色的同时,更加理性与文明,这也许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吧。理性文明的淳朴农民和青山绿水组成的人文环境才是人们乐而思归的理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