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类作为CPI调查的主要分类之一,所占权重较大,规格品数量众多,在价格指数编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服装类商品品种繁多而且更新换代快,不仅价格采集任务繁重,而且选取代表规格品、把握同质可比性难度大,历来是CPI调查的重点难点。为了做好CPI服装类商品价格调查工作,结合消价工作实践和探索,现就如何进行服装类商品采集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服装价格采集中遇到的问题
服装类从类别来看,分为男士服装、女士服装和儿童服装,从服装基本分类看,共计20个基本分类。
随着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服装市场产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使得服装价格波动更为频繁,且服装消费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特点,更新换代不断加快,规格品常常出现断档缺货现象,给实际采价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一)服装规格品代表性不好选定。
根据CPI统计调查方案规定,代表规格品如果失去代表性或已被市场淘汰,必须立即进行更换,选择其他有代表性的规格品替代。但是衣着类的规格品替代难度比较大。主要由于:
1、品牌更新频繁。服装市场商品更新快,品种多款式多样,市场化竞争使得服装品牌更换频繁。各大商场为了抓住有限的线下市场,品牌更迭屡见不鲜,服装类商品经常断档缺货。CPI调查制度规定同一规格品价格基期、报告期要同质可比,由于产品更新换代快、上市周期短,给服装价格采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不少规格品确定才一两个月,再去采价就找不到了,服装价格要达到基期、报告期同种规格完全同质可比有很大的难度。
按照现行的价格调查制度,替代服装规格品必须满足与原规格品同等质量,品牌一致,款式、档次相近等要求。但从市场调研情况看,柜台销售的品牌服装往往是一个尺码或是一个花色仅此一件或是少数几件。出现断档缺货的情况,替换规格品难度显著增加。
2、市场价格变化快。服装是季节性商品,款式品种更新快,上下市涨跌幅度大。不少规格品选定一个月左右,就可能面临降价、断货、售罄、下市。调研中发现,海贝女装品牌新款上市时是原价销售,半个月后为8折售价,一个月后就降为6.8折促销。该规格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采用6.8折价作为成交价。我们采集的价格以7折以下的折扣不代表市场主要趋势,价格不能使用。
(二)采集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市场实际
1、服装采取固定季节周期采价存在偏差
服装商品的季节较强,如冬装每年仅销售3-4个月,其余月份一直处在缺价状态。目前,服装类商品下市后的价格处理办法是沿用最后一期价格,直至新品上市后用新价格替换。比如男士棉服,商场一般10、11月份上市销售,到第二年3月份就沿用最后一次采集的价格,导致季节性服装长达半年多时间价格延用,这样用部分假定价格不变的商品去计算服装类价格指数,也存在一定偏差。
季节性规格品在下一年新品上市时采用上年固定的采价周期。在实际采价中,天气等因素会影响服装上市时间,服装规格品会在前后两年的相同月份产生一定的价格差异。例如,当年入冬时气温偏低,冬装提前上市,导致折扣活动出现时间早,12月初次采价时就已经是折扣价。第二年冬季转温暖,12月冬装陆续上市,新品一般按照原价销售,折扣空间少。初次采价时的价格会明显高于前一年同周期价格。
2、促销手段繁多难以把握实际成交价
服装打折、促销时,实际成交价格难以把握。按照CPI统计调查方案,如果商品的挂牌价格与实际成交价格不一致,应采集实际成交价格。服装类大多数采价频率是一月两次,即每月的10日、25日,并且促销(折扣)周期在七天以上,才能纳入采价范围。但在实际价格调查中,情况比较复杂,商场的促销活动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如打折让利、购物反券等,这些都给服装价格调查带来相应的难度,如果按照实际成交价格调查,就会出现价格忽高忽低情况,如果仅凭调查员的经验确定价格,指数的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另外,商家促销活动以一天、三天为限的不在少数,导致部分优惠活动无法在采价结果中体现。
3、虚拟价格不适用服装缺失价格的计算。对于服装规格品的缺失,一般通过计算与缺失规格品相近的同类商品价格的变动比率来替代原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当前,服装商品的个性化、差异化越来越大,而利用同类同品牌商品价格变动比率来估算缺失商品价格,并以此来计算的服装价格指数,与市场实际服装价格变动趋势并不能完全吻合。
二、对服装类商品调查方法的探索
为了使CPI更准确、真实地反映市场物价的变动状况,针对服装的特点和实际市场情况,晋城调查队率先在全省实行了图片台账记录和服装基本类按照季节性采集计划。通过近几年实践探索,归纳出几种选择服装代表规格品和采集服装价格的具体方法。
(一)根据季节性灵活调整权重。在基本分类商品中,考虑季节性原因,将每个基本分类再按季节分成若干分类,分别赋予权重,因季节性因素缺价时,可参照鲜瓜果类缺价权重处理,尽量消除缺货商品的影响。例如:可以将裙子类这个基本分类再细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分类,并分别赋予权重。当夏季裙子缺货时候,将夏季裙子的权重可以分配至其他应季的分类中,消除缺货影响。
(二)运用大数据提高服装价格采集质量
利用大数据掌握居民消费变化。根据天猫、唯品会、京东商城等网上平台了解居民消费走势和销售特点。服装换季时,要深入调查网点开展实地调研,与销售人员、商场经理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所采规格品及同类商品本年度价格与上年度相比变动情况,掌握当前市场流行态势,把握规格品价格总体变化趋势。同时还要多关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传递的价格信息、商场经营方式的改变等情况,更好地判断服装整体价格走势。
(三)选取服装代表规格品方法
服装代表规格品选择原则必须严格按照CPI统计调查方案规定执行。
1、在销量旺季时选择第二年的代表规格品。按制度规定每年更换代表规格品的时间是在年底,年底都是在冬季,对于季节温差较大的北方地区,单薄的夏季服装在冬季已基本没有销售,在确定这类服装代表规格品时,夏季就选好销量大的品牌和款式,作为下一年的代表规格品,在下一个计算期如品牌相同、材料相同,款式略有变化的情况下,应根据实际价格进行采集。
2、建立服装图片台账数据库。选定的规格品尽可能做出详细的商品特征描述,包括服装功能、品牌及档次、面料及主成分含量、款式特点等。当商品出现缺货、下架等特殊情况时,详细描述具体的采集方法和缺货时间等提醒要求。规格品替换时,及时登记调查点和规格品替换台账,完整记录新规格品的详细描述和替换时间等信息,并拍照留存。为规格品替换提供基础资料。
服装价格台账记录着每件服装规格品价格采集过程中的原始价格,反映了规格品从上新到不再具有代表性的价格变化过程。特别是规格品刚上市时的“原价”,既是当季价格波动幅度是否满足方法要求的判断依据,又是下年同季对规格品进行更换时的价格依据。
3、设置辅助规格品作为备用。每年在确定代表规格品的同时,增选一个同一品牌档次接近的商品作为辅助规格品。当代表规格品开始打折促销时,采价员可参考辅助规格品价格走势,并与销售人员及时沟通,判断规格品的价格变化是否具有代表性。
(四)服装价格采集特殊情况处理方法
1、暂时断货的服装价格处理方法。对于断货时间为一周之内,但规格品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且基本分类价格本期无明显变动的情况下使用沿用上一报告期价格的方法。
2、季节性较强的服装价格处理方法。由于服装的季节性变化明显,每一季新货上市时价格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应在该类商品大量上市时采集,不应在个别商品提前上市价格特别高的情况下采集,那样会导致该类商品价格幅度下降。因此,要在采价器上标注清楚换季的时间和价格的处理方法,便于后台管理员理解。例如,上年5月份开始采集的部分夏季服装价格,那么今年也应从5月份开始采集这部分夏季服装的价格,并在采价器上报价格时说明情况。
3、断档缺货、升级换代的服装价格处理方法。使用新款替代法。如果规格品属于商场清空库存而降价处理的情况,或者是规格品不再是季节主流商品,无法采集价格或不能反映价格变动趋势,可用新款式的价格替代原规格品价格。新款规格品价格替代原规格品价格的原则是:在两个规格品都处在平稳时期,根据同类商品的更新周期,将较新款式的替代前一款式。不要在原规格品进入淘汰期大幅度降价时替代,也不要在价格处于最高价位时替代。使用新款替代法:一是品牌要稳定,在确定的某一品牌仍具有代表性时,要在该品牌的商品中选择其他型号的商品为新款规格品;二是规格要稳定,新款规格品在容积、大小上要与原规格品相一致,只是因更新换代,商品功能有所变化;三是性能要相近;四是档次相同,不要把中档的规格品换成高档或低档的规格品。
4、打折的服装价格处理方法。打折活动持续一周以上时间可列入采价范围,在该商品的规格品齐全时计算打折商品价格,在规格不全、出现大幅降价时不能进行折后价的计算,可沿用前期价格。要保证折算后规格品的价格能够反映它所代表的那一类商品的价格走势和涨跌幅度。